开始使用 Beancount

使用 Beancount 记账已经有将近两个月了,简单写一写我都做了什么。

注:本文只是一个流水账,并不是一个 Beancount 使用教程,如果想详细了解 Beancount 的话,可以参考下面提到的那些文章。

一些背景

Beancount 是什么

如上文所说,Beancount 是一个记账工具,更准确些来讲,是一个复式记账工具。但直到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才发现官方将其定义为“一种复式记账计算机语言”。

简单来讲,它可以让你以纯文本方式记账,并通过一种类 SQL 的语言来对交易进行查询。记账文件还可以配合 Git 进行版本控制。
此外,Beancount 官方提供了一个名叫 fava 的图形化管理工具,它基于 Web,能够提供比原生页面更加丰富的内容,一般记账所需要的信息一目了然。想体验的同学可以在官方提供的 Demo 中简单感受下。

为什么要用它

我从 17 年起就在用口袋记账 App 来随手记账。但毕竟人家也是商业公司,所以 App 里逐渐出现了不少的理财产品 🌚,而且 App 打开越来越卡了。于是就开始考虑其它的记账方案。
想了想,我的记账需求有:

  1. 快速对刚刚产生的交易进行记录,一定要比口袋记账快!
  2. 查看各个粒度的收支统计
  3. 查账方便
  4. 数据安全(要能够备份)

之前有了解过 GNUCash,但是不太感冒。在这期间也多次想过自己去写一个记账工具,但一直懒得动手造轮子。之前在网上看到一个玩笑说“每一个程序员都想过去写一个记账工具”,我也不例外。
直到七月份,看到赵神在他的 Channel 里提到了 Beancount,在他的安利下,我发现它非常轻便,并且能够满足我的需求。于是在某个周日的傍晚的冲动之下,决定把口袋记账的数据转移到 Beancount 上,从此用它来记账。

看了些东西

在动手之前也顺着赵神的安利去看了一下他人写的博客,并了解了一下会计恒等式,以及复式记账的基本知识。以下是我看过的博文。

做了点工作

看了些东西以后,对 Beancount 的使用,以及记账项目管理有了基本的概念,就开始动手了。

我决定把 Beancount 安装在我的树莓派上,用 fava 做统计分析,用 Git 做版本控制及数据备份。
Git 远端同样在树莓派上,是一个 Gitea 实例。
写到这还想起来去年从 Gogs 迁移到了 Gitea,当时记了下过程但是内容太少了,就没有发出来。😂

安装及部署

python3 -m pip install beancount fava,没什么特别的。
之前很多服务都是用 Docker 部署的,但是我的 Python 服务一直没有用 Docker 部署,而是直接装在了系统里,用 systemd 托管,可能是我的某种执念吧。

Beancount 本身不需要守护进程,因为记账文件是直接用文本存储在系统中的,beancount 只是用来做查询。不过 fava 服务倒是可以以守护进程的方式部署起来。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[Unit]
Description=Fava
Documentation=https://beancount.github.io/fava/
After=network-online.target
Wants=network-online.target systemd-networkd-wait-online.service

[Service]
Restart=on-abnormal
User=pi
Group=pi
Environment=HOME=/home/pi
ExecStart=/home/pi/.local/bin/fava -p 6666 main.bean
WorkingDirectory=/home/pi/projects/accounting

[Install]
WantedBy=multi-user.target

数据导入

万幸口袋记账提供了导出功能,可以将用户的全部交易记录以 xls 的格式导出。
口袋记账的收入支出、资产账户都有分类,于是我也沿用了之前的类别,并为其添加了前缀作为 Beancount 的账户名,比如“餐饮”变成了 Expenses:Daily:餐饮,工资变成了 Income:xxx:工资,而“微信支付”的账户就变成了 Assets:Digital:微信支付:Deposit。之前的博文有提到 Beancount 的账户名只能由英文组成,但我试了一下,只有顶级账户类型和一级描述不能用中文,再往下的层级并没有做限制。
随后我写了一个极丑无比的 Python 脚本,将每条记录渲染成 Beancount 的交易格式,然后写入到 main.bean 文件中。

在导入数据并与口袋记账上的统计数据作比对,确认数据无误后,我对项目结构做了一些调整:

  • 将账户声明语句按照账户类型组织,单独存放在 accounts/{类型}.bean 中;
  • 将前几年的交易进行归档,存放在 txs/{年份}.bean 中;
  • main.bean 中用 include 语句导入 accounts/*.beantxs/*.bean

最后平了下账,平出一比巨款来,可见之前记的账是多么多么不靠谱🌚

这样,就有了以下的项目结构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.
├── accounts // 账目定义文件
│   ├── assets.bean
│   ├── equity.bean
│   ├── expences.bean
│   └── income.bean
├── document
│   └── initialize // 初始化导入的脚本及口袋记账数据
│   ├── initial.py
│   └── ...
├── txs // 历史交易数据
│   ├── 2017.bean
│   ├── 2018.bean
│   └── 2019.bean
├── main.bean // 主文件,包含当年(2020)的交易数据
└── Makefile

Telegram bot

用 vim 记了几笔账之后感觉还是不怎么方便,毕竟在外面玩的时候,需要频繁用手机 ssh 回家记账也不是那么回事。
于是,我就写了一个简单的 Telegram bot,通过与 bot 交互来编辑树莓派上的 main.bean 文件。平时消费时,只需要按照之前在口袋记账里记账的思路,将几个关键词填好,bot 就可以渲染出这笔账对应的交易文本,并将其追加到 main.bean 文件中。这样就能涵盖绝大多数日常在外的使用场景了。不过,去超市或 AA 这种复杂一些的账,还是没办法用 bot 来记,不过也无所谓,我会简单记下来,然后回家用 vim 或 fava 把账补好。
此外,还实现了两个 bot 命令,方便在外查看自己花了多少钱(虽然平时基本用不上 😂)。

最后的实现效果:

顺便安利一下,FAT PHO 的河粉相当好吃

除此之外

每天睡觉前会将当日的更改提交,并做好备份;顺便做了 pre-commit 的 Git 钩子,用于规范文件格式;
每个月结束的时候都会为所有资产账户添加断言,如果断言的数值与 beancount 里计算的数值不一致的话,beancount 就会抛出错误。不过报错也是在所难免,因为之前记账记得够细,所以对账也相当方便,偶尔还可以看到一些因为 bot 太笨而闹的笑话:

1
2
3
4
2020-08-30 * "自行车" ""
Assets:Digital:支付宝:Deposit -3.50 CNY
- Assets:Bank:交通银行:Card:Deposit
+ Expenses:Daily:交通出行

总结

这套基于 Beancount 的记账系统已经运行了快两个月了。该系统大概由以下流程构成:

  1. 在树莓派上维护 Beancount Git repo 用于记录交易;
  2. 在树莓派上部署 Telegram bot 连接 repo 用于记录交易或查询账户变更;
  3. 通过 Telegram bot 记录简单交易,通过 Fava 或 vim 记录复杂交易;
  4. 每日对 Git repo 中的变更进行提交,推送到远端,并做好数据备份;
  5. 每月月底通过 balance 语句为所有 Assets 账户添加断言,通过对账查找出错的交易并修复。

从口袋记账迁移到 Telegram 记账后,整个记账流程都顺滑和快捷了很多。之前等待口袋记账 App 打开、卡死、看广告所浪费的时间,放到现在可以让我打开 Telegram 记完一笔账。
所以,还是要吹一波开源社区才对。✅

如果有什么问题,欢迎与我交流。